「石窟探秘」修行的圣地 莫高窟形制探秘

「石窟探秘」修行的圣地 莫高窟形制探秘

植咨菡 2024-11-20 百科资讯 845 次浏览 0个评论
「石窟探秘」修行的圣地 莫高窟形制探秘 敦煌莫高窟的隋代第390窟塑像

「石窟探秘」修行的圣地 莫高窟形制探秘

敦煌莫高窟,被誉为中华四大石窟之一,是历史上一大文明奇迹。历经千年营造,形成了洞窟735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塑2415尊的文化艺术建筑群,展现出一座壮丽无比、辉煌无双的佛国世界。

莫高窟由一座座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的石窟寺庙组合而成。慈悲的佛陀、曼妙的飞天、虔诚的众生、多彩的纹饰,犹如圣洁的仙花,悠然绽放于幽境。每座石窟,各具风韵,除了壁画和彩塑外,其规模、结构和样式,展现了不同时代的艺术风尚,以及佛法东传的演变轨迹。

禅修静室——禅窟

「石窟探秘」修行的圣地 莫高窟形制探秘

敦煌作为佛法入华的第一站,随着丝绸之路的开发,一批批僧人怀着修行与弘法的宏愿,走进东土,拉开佛教东传的序幕。前秦的建元二年(366年),乐僔僧人云游至敦煌,在三危山与鸣沙山之间,忽然看到鸣沙山上金光熠熠,现出千佛庄严的法相。他领悟到,这就是他一直寻找的圣地,便在峭壁上开凿了第一个石窟。这就是莫高窟的缘起。

中华北方的气候与印度迥异,但人们依然热衷于在石窟内修禅,于是有了乐僔开凿的石窟,叫作“禅窟”。莫高窟现存最早的石窟之一,修建于北凉时期(1600多年前)的第268窟,也是这一类石窟。这是一座小型的多室石窟,主室仅一人高,整体构造为平顶长方形。室内中央是不足一米的狭长过道,南北两侧共开凿四个小室,仅容一人坐下。窟内装饰简约,西壁佛龛内有一尊交脚佛陀塑像,面容端方静穆,红色袈裟轻薄贴体;四周用西域晕染法绘制飞天、菩萨像,因褪色现象显得古朴稚拙,展现出异域特征。

观像修禅——中心塔柱窟

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形成南北差异。北方佛教是全民信仰,注重修持与崇拜,佛教活动以修行、坐禅、造像为主。修禅须观像,观像如见佛,造像活动兴盛。以莫高窟第254窟为例,在这方寸天地中,最精美的就是窟中心的塔柱。与方形主室协调,塔柱从圆柱形变成了方柱形,并且四面开龛造像,绘制色彩缤纷、纷繁华丽的装饰画。塔柱的主龛是东壁的圆券龛,内有一尊佛陀交脚而坐的塑像,另外三面为佛陀禅定像。塔柱不在主室中央,而是略向后(西)偏移,形成了空间较为宽敞的前室,供僧徒聚集、礼佛,其它空间主要用于绕柱观像。

礼佛大殿——殿堂窟

隋唐时代,南北一统,汉地佛教趋于融合,具有“禅理并重、定慧双修”的特点,以净土宗为代表的大乘佛教也开始盛行。由于国力的强盛、开边的武功与艺术的繁荣,大批画家、匠人从中原特别是都城长安涌入敦煌。汉地时兴的画样、建筑工艺、歌舞艺术,也源源不断传入敦煌。

莫高窟也随之出现新的面貌,中心塔柱窟内,塔柱不断变化着形态:四面塔柱改为“须弥山式”的倒塔形;取消塔柱,变为佛坛式;取消佛坛,向华丽万方的中式石窟过渡。仿照中式殿堂建造的殿堂窟,是从盛唐到以后各朝代的基本形制,更是整个敦煌石窟最常见、延续时间最长的石窟样式。主室取消了塔柱、佛坛建筑物,大大扩展内部空间;窟顶也改为更具中式风格的“覆斗顶式”,可分散上方重力,进一步增加窟室高度。

磅礴庄严——大像窟

莫高窟的塑像,大多是泥制彩塑,内部骨架由木条搭建,而这座佛像却是在开凿石窟之际,利用主室内壁,预先凿出大致型态的石胎,再敷泥制作。工程之浩大,可想而知。这尊大佛像的地位也非同一般,是中国第三大佛、世界上室内雕刻的第一大佛,以及石胎泥塑的第一大佛。唐朝还出现了两座卧佛塑像的大像窟,即莫高窟第148和158窟,诠释了佛陀涅槃的场景。两座石窟都是横长方形,后半部分设有一米多高的长方形佛坛,佛陀的塑像置于其上。佛陀双目半闭,嘴角似有笑意,右手枕于头下,整体造型流畅柔和,给人静穆安详之感。

莫高窟形制的演变,是印度佛教与中华文明不断融合的过程,才形成了精美绝伦的石窟建筑。它是神圣的艺术,是凝固的信仰,是荒漠上永远熠熠闪光的明珠。

转载请注明来自江西乔森电气有限公司,本文标题:《「石窟探秘」修行的圣地 莫高窟形制探秘 》

百度分享代码,如果开启HTTPS请参考李洋个人博客
每一天,每一秒,你所做的决定都会改变你的人生!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