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悯农二首·其一》是唐代诗人李绅的一首感人至深的诗作,以简洁而深刻的语言,描绘了农民辛勤劳作却仍面临饥饿的悲惨现实,表达了诗人对农民苦难的深切同情和对社会不公的强烈谴责。以下是对这首诗的赏析:
原文:
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注释
• 悯:怜悯,同情。
• 粟:谷类,泛指粮食。
• 秋收:秋天收获的季节。
• 子:指粮食颗粒。
• 四海:指全国。
• 闲田:没有耕种的田地。
• 犹:仍然。
译文:
春天播种下一粒种子,到了秋天就能收获许多粮食。全国各地没有闲置的田地,但种田的农夫却依然饿死。
赏析
• 形象描绘:诗的前两句“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形象地描绘了农民春种秋收的辛勤劳作和丰收的景象,用“一粒粟”化为“万颗子”来强调农民劳动的成果和价值。
• 社会现实:第三句“四海无闲田”进一步强调了农民的勤劳和土地的充分利用,但紧接着的“农夫犹饿死”却揭示了一个尖锐的社会现实:尽管丰收,但农民依然无法摆脱饥饿和贫困。
• 深刻对比:诗中通过“四海无闲田”与“农夫犹饿死”的对比,形成了强烈的反差,突出了农民辛勤劳作与悲惨命运之间的矛盾,引发读者对当时社会不公和农民苦难的深思。
• 情感表达: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对农民的深切同情和对不公正社会现象的强烈谴责。诗人通过描绘农民的辛勤劳作和悲惨命运,唤起人们对农民苦难的关注和对社会不公的反思。
• 艺术特点:这首诗语言简洁、质朴,音节和谐明快,朗朗上口,易于背诵,使其成为流传千古的名篇。它不仅在艺术上具有很高的成就,更在思想内容上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 历史背景:根据历史记载,这首诗大致作于唐德宗贞元十五年(799年),反映了当时社会的一些现实问题,尤其是农民的苦难生活。《悯农二首·其一》以其深刻的社会意义和艺术魅力,成为中国古代诗歌中的经典之作,至今仍被广泛传诵,激发着人们对农民的同情和社会公正的追求。
这首诗不仅展现了李绅的文学才华,更凸显了他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对农民命运的深切关怀。通过这首诗,我们不仅能够欣赏到李绅卓越的艺术技巧,更能感受到他对社会不公的批判和对农民命运的同情。这首诗不仅是对农民命运的关注,更是对整个社会公正问题的呼唤和反思。
转载请注明来自江西乔森电气有限公司,本文标题:《悯农二首·其一(李绅) 古诗新读 》